聊到上課,特別是小學生活,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的話好說。在學校上課,常出現的畫面是,老師一邊口沫橫飛地說著,一邊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寫畫畫。還記得坐在下面上課的我,有時專心聽課,有時出神發呆。看到老師寫滿一黑板的字被值日生擦掉時,總出神想著,這些被用力寫出又被輕易擦掉的字,有多少裝到我們的腦袋裡?在學校裡,是鐺鐺的鐘聲提醒我們,哪個時候該乖乖做到椅子上聽課,哪個時候可以到福利社買想吃的零食。再讓我們打開想像,腦筋轉彎一下,同樣的國語數學課本,同樣的學生和老師,上課場景卻在醫院的病房裡呢?在醫院?我猜,一般人第一個念頭會是,養病都來不及了,還要進行上課這種勞心耗神的活動,真是有害小孩身體健康,也讓老師傷透腦筋(既不能任意發號施令,又不能威脅恐嚇,還有什麼搞頭?)。但在榮總小兒科的92、93病房,就有3位床邊教學老師和一群學齡小孩正為上課作各種嚐試和努力。

這3位老師,一位是國中老師,二位是國小老師。他們專門服務一群因長期生病而不能到國中小上課的學齡小孩。這群老師和學生嘗試用和學校不一樣,但適合自己的上課方式,學習這個階段該學習的知識。也因為年級不同,或是課程進度不一,多是一對一教學。所以,常會看到一個大人窩在某個小孩的病床上,就著床邊桌,兩個人嘰哩呱啦討論。他們可能正用數棒分堆學習九九乘法,或是藉著故事圖畫書練習說大意,或是拋開書本分享心情點滴。除了正經上課外,他們也隨興開心的玩,玩電腦,玩黏土,玩水彩。

一邊打化藥,一邊上課,總會出現學校課堂上不曾出現的情形。在93病房的單人隔離房,就有堂讓我印象深刻的上課場景。一張床上桌橫置在小床中間,一邊坐著正著打化藥的小男生,對面坐著我,桌上擺著數學課本習作和一堆數棒,我們在學九九乘法。因為這天打的藥較強,所以我們打算做完一頁的練習就好。一開始,我解說完一個活動範例後,小男生就表示不舒服想吐,要我拿嘔吐盆給他。連忙遞給他擺在床頭的嘔吐盤,淅瀝嘩啦的,瞬間吐滿一盤。接過嘔吐盆,再遞張紙巾給他,問他要不要休息,今天上到這裡就好。小男生卻表示要繼續上課,想把這一頁的練習做完。心裡是又感動又心疼。心想,書本的知識再怎麼有用,也比不上對自己的堅持更受用一輩子。只能一邊更賣力上課,一邊輕聲提醒他身體再不舒服就要說。而小男生也認真拿著筆,一題一題的將這頁的練習做完。做完,他才放鬆地躺回枕頭上。

在醫院上課,場景不一樣,發生的故事不一樣,心裡感受也不同。雖然,我們向小孩介紹自己是老師,以解說者的身分向他們講述課本上的知識,卻也常從他們身上學到書本以外的東西。因為他們用不同於同年齡的生命經驗,帶著我們用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,提醒我們生命中微小本質的美好。是這些看似細碎的美好,加深了生命的意義和能量。總在這一剎那間,分不清彼此老師和學生的身分。

作者:榮總床邊教師 林孟君

~ 本文轉載自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第八期會刊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兒童腦瘤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